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肠道里的“和平使者”or“战争贩子”?菌群代谢物如何左右你的健康天平!

发布时间:2025-07-08 09:14:17

你知道吗?在你的肠道里,居住着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王国”——肠道菌群。它们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帮手,更是我们免疫系统的“总教官”和“调停者”。最新发表在顶级期刊《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上的综述研究(2023年)深入探讨了肠道菌群在感染性和炎症性疾病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它们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健康与疾病。

免疫之战.jpg

一、 肠道菌群:免疫系统的“幕后操盘手”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约70%的免疫细胞驻扎于此。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与我们的肠道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进行着持续的“对话”。

关键“信使”:短链脂肪酸(SCFAs):当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时,会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SCFAs。这些分子堪称“免疫调节大师”:

它们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抑制剂,能促进免疫耐受,增加具有抗炎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同时抑制促炎的Th17细胞。

它们也是G蛋白偶联受体(如FFAR)的配体,能抑制促炎因子(如TNF, NF-κB)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丁酸尤其重要,它能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滋养肠道上皮细胞,是肠道健康的“守护者”。

其他代谢物也功不可没:色氨酸衍生物(如吲哚类)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刺激抗菌肽分泌,并促进抗炎的巨噬细胞和Treg细胞。多胺类物质则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至关重要。

二、 失衡的菌群(菌群失调):炎症性疾病的“导火索”

当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紊乱(称为“菌群失调”),这种精密的免疫调节就可能失控,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或对感染反应过度,从而诱发或加剧多种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克罗恩病 & 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普遍存在多样性降低,保护性菌减少(如产生丁酸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而潜在有害菌增加(如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E. coli、某些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这种失调导致SCFAs(尤其是丁酸)减少,破坏肠道屏障,削弱免疫耐受,促进促炎因子(如UC中的IL-1β,CD中的IL-17A, TNF-α, IFN-γ)大量释放,引发持续的肠道炎症。

类风湿关节炎(RA):

早期RA患者肠道中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丰度常显著升高,而拟杆菌(Bacteroides)减少。中国患者中还发现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增加,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减少。

某些菌(如柯林斯菌/Collinsella)被证明能增加肠道通透性(“肠漏”),并刺激产生促炎因子IL-17A。IL-17A是驱动关节炎症的关键因子。同时,保护性菌(如产丁酸的Faecalibacterium)减少,削弱了抗炎屏障。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F/B ratio)下降,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可能增多,同时罗氏菌(Rhodococcus)、迟缓埃格特菌(Eggerthella)、克雷伯菌(Klebsiella)、普氏菌(Prevotella)、真杆菌(Eubacterium)、黄杆菌(Flavonifractor)等丰度异常。

疾病活动期与链球菌(Streptococcus)、弯曲菌(Campylobacter)、韦荣球菌(Veillonella)正相关,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负相关。链球菌和韦荣球菌的组合能刺激产生大量促炎因子(TNF-α, IL-6, IL-8, IL-10),并可能通过分子模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皮肤病(“肠-皮轴”的威力):

银屑病(牛皮癣):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特定菌群丰度改变(如大肠杆菌增多),丁酸代谢可能受损。

特应性皮炎(湿疹):菌群失调(多样性低)导致SCFAs减少,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过敏原通透性,诱发皮肤Th2型炎症反应。

痤疮、玫瑰痤疮、化脓性汗腺炎(HS):研究均发现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存在差异(如痤疮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减少;玫瑰痤疮患者氨基酸球菌、巨球菌增多;HS患者瘤胃球菌增多)。

斑秃(AA):虽总体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特定菌属(如Blautia)丰度改变,且有病例报道粪菌移植(FMT)后症状改善,提示菌群关联。

三、 感染性疾病:肠道菌群的“双刃剑”作用

肠道菌群在对抗病毒感染中也扮演复杂角色:

病毒性肝炎(HBV/HCV):

慢性感染和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减少,而肠球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等可能增多。

这种失调会破坏肠道屏障,导致细菌产物(如LPS)进入肝脏(“肠-肝轴”),持续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促炎因子(Th1/Th17型),加剧肝脏炎症和损伤,甚至促进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

COVID-19:

新冠病毒(SARS-CoV-2)可感染肠道细胞,改变肠道菌群。

重症患者肠道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护性菌显著减少(如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双歧杆菌),而链球菌(Streptococcus)、罗氏菌(Rothia)、韦荣球菌(Veillonella)、放线菌(Actinomyces)等增多。

这种特定的菌群失调模式与疾病严重程度、炎症标志物(CRP, D-二聚体)升高及促炎细胞因子风暴(TNF-α, CXCL10, CCL2)密切相关。有趣的是,多雷拟杆菌(Bacteroides dorei)丰度与粪便病毒载量呈负相关,可能通过抑制ACE2表达发挥保护作用。

四、 结核病:肠道菌群的远程影响

结核病(TB)患者的肠道菌群也发生显著改变:多样性降低,有益菌减少(如普雷沃菌/Prevotella、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产SCFAs菌如Roseburia inulinivorans, 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 Akkermansia muciniphila),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含许多革兰阴性菌)可能增多。

失调菌群产生的物质(如LPS)可能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远程激活肺部免疫细胞(如M1型巨噬细胞),影响结核病的进程和免疫反应。

五、 未来与展望:菌群干预的新曙光

这篇综述强调,理解肠道菌群如何精确调控免疫系统和细胞因子网络,是揭示多种疾病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疗法的关键。未来研究将更深入地探索:

菌群代谢组学:不仅看菌群“是谁”,更要看它们“在做什么”(产生什么代谢物)。

个体化干预:基于菌群特征,开发更精准的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菌群代谢产物)或饮食调整方案。

粪菌移植(FMT):在特定疾病(如难治性IBD、某些皮肤/自身免疫病)中的潜力。

“肠-X轴”机制:深入阐明肠道菌群如何远程影响关节、皮肤、大脑、肺部等器官。

你的肠道菌群,远不止是消化助手。它们是免疫系统的“训练营”、“信号塔”和“调解员”。它们的平衡与否,深刻影响着从关节炎、狼疮、肠炎到皮肤病、肝炎、新冠甚至结核病等多种疾病的进程。关注肠道健康,维护菌群平衡(如均衡饮食、富含纤维、慎用抗生素),不仅是为了好肠胃,更是守护全身健康的关键一步。未来,以菌群为靶点的治疗策略,有望为众多难治性疾病带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Maciel-Fiuza, M. F., Muller, G. C., Campos, D. M. S., do Socorro Silva Costa, P., Peruzzo, J., Bonamigo, R. R., Veit, T., & Vianna, F. S. L. (2023).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infectious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4, 1098386. doi: 10.3389/fmicb.2023.10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