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这个人体的 “第二大脑”,不仅掌管着消化吸收的重任,还藏着影响衰老的神秘密码。近年来,科学家们聚焦肠道菌群与衰老的关联,多项研究成果接连涌现,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一、“肠道菌龄” 概念的提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团队合作,在《自然 - 医学》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 。他们收集近 2 万例 40 岁以上人群最长 11 年的随访数据,综合考量肥胖、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等 21 项代谢指标,构建出 5 种 “代谢共患病亚型簇”,揭示了代谢异常亚型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联系。研究还深入分析了 4491 名个体的粪便宏基因组数据,首次提出 “肠道菌龄” 概念。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组成与个体年龄、代谢状态密切相关。比如,拟杆菌属在年轻人肠道中更为丰富,而普氏菌属在老年人肠道内更常见 。基于 55 种与年龄相关的肠道微生物构建的肠道菌龄度量显示,在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里,即便代谢状态严重紊乱,若个体肠道普氏菌丰度较低,肠道菌龄更 “年轻”,其心血管病风险可大幅降低。这表明肠道菌龄有望成为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调节代谢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生物标志物,拥有健康肠道菌群的老年人或许能更 “年轻”,而不健康的肠道菌群则可能让年轻人提前 “衰老”。
二、肠道菌群代谢物与衰老的关联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赵超教授团队联合江南大学医学院孙宁教授团队在《自然 - 衰老》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同样引人瞩目。研究团队分析了 22 岁到 104 岁健康个体的血浆代谢组学数据,发现血液中一种名为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的物质,随宿主年龄增长而增加 。
PAGln 源于食物中的 L - 苯丙氨酸,经肠道微生物代谢转化为苯乙酸(PAA),PAA 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肝脏或肾脏与谷氨酰胺结合形成 PAGln 。衰老过程中,肠道菌群特征性改变,苯乙酸生成基因丰度增加,产生 PAA 能力变强,致使 PAGln 水平上升。实验表明,PAGln 是加速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它能激活肾上腺素受体–AMPK 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动力学和功能障碍,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进而介导 DNA 损伤,导致细胞衰老。不过,研究人员也找到了应对方法,临床应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以及抗衰老药物 ABT263,均可阻止 PAGln 诱导的细胞衰老,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新靶点。
三、肠道菌群移植对抗衰老的作用
发表于《Nature Aging》的另一项研究则将目光投向肠道菌群移植 。科研团队以患有早衰症的小鼠为对象,将 3 个月大健康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 4 个月大的早衰小鼠,结果令人惊喜:早衰小鼠寿命平均延长了 13.5%,相当于人类多活 20 - 30 年。而且,这些小鼠行动更灵活,心脏功能和记忆力也得到显著改善。
深入探究发现,年轻菌群移植带来诸多积极变化: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加 3 倍,增强线粒体功能;全身炎症水平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减少约 60%;成功清除体内积累的衰老细胞。移植后,早衰小鼠肠道内阿克曼菌增加 15 倍,其能维护肠道屏障;两种双歧杆菌也大幅增多,可调节免疫系统。这项研究首次证实,调节肠道菌群干预衰老进程具有可行性,为未来发展个性化 “抗衰老菌群疗法” 或新型抗衰补充剂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肠道菌龄的发现,到菌群代谢物作用机制的揭示,再到菌群移植对抗衰老的探索,这些研究一步步揭开肠道菌群与衰老之间的神秘面纱。虽然目前大多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但已为我们的抗衰老之路指明了新方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延缓衰老、保持健康活力将不再是梦想。让我们持续关注这些前沿研究,期待更多惊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