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被失眠缠上?原来肠道菌群才是 “关键选手”

发布时间:2025-07-31 14:24:36


凌晨两点,城市早已沉睡,李女士却又一次在黑暗中睁开眼。她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白天的工作、孩子的学业,还有明天要交的报表。这已经是她连续半个月失眠了,尝试过喝牛奶、听白噪音,甚至偷偷吃了几片安眠药,可睡眠还是像断了线的风筝,怎么也抓不住。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可得好好看看这篇文章。最近发表的《Gut microbiota regulate insomnia-like behaviors via gut-brain metabolic axis》(肠道菌群通过肠 - 脑代谢轴调节失眠样行为)一文,为我们揭开了失眠背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秘密 —— 肠道里的菌群,可能才是决定你能否睡个好觉的 “关键选手”。


肠道菌群:藏在肚子里的 “睡眠调节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纳闷:肠道里的细菌和睡觉有啥关系?这就得从 “肠 - 脑轴” 说起了。它就像一条连接肠道和大脑的 “热线电话”,而肠道菌群就是这条线路上最活跃的 “通讯员”。

研究人员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正常小鼠和失眠小鼠的肠道菌群互换,结果发现,原本睡眠正常的小鼠开始出现失眠症状,而失眠小鼠的睡眠却变好了。这说明,肠道菌群的状态真的能影响睡眠。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时,它们的入睡时间会比平时延长 2 倍,总睡眠时间更是减少了近 40%。就像一个工厂里的工人乱了套,整个生产节奏都被打乱了,我们的睡眠节奏也会因为肠道菌群的 “罢工” 而变得混乱。

代谢物:菌群发给大脑的 “睡眠信号”

那肠道菌群是怎么影响睡眠的呢?答案就藏在它们产生的代谢物里。这些小小的物质,就像菌群发给大脑的 “睡眠信号”。

论文中提到,肠道菌群产生的色氨酸是个 “好东西”。它在我们体内能变成血清素,也就是 “快乐激素”,还能进一步变成褪黑素 —— 大名鼎鼎的 “睡眠激素”。可失眠小鼠肠道里,能合成色氨酸的菌群数量比正常小鼠少了 38%,相当于 “睡眠信号” 变弱了,大脑自然接收不到该睡觉的指令。

而另一方面,失眠小鼠肠道里的促炎菌,比如大肠杆菌,数量却增多了。它们会导致体内促炎因子水平升高,这些 “坏信号” 会让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就像给大脑上了个 “紧箍咒”,想睡也睡不着,形成 “越失眠越发炎,越发炎越失眠” 的恶性循环。

还有支链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它们的比例失衡也会影响下丘脑的睡眠调节中枢,就像调节睡眠的 “旋钮” 被拧乱了,睡眠自然就出问题了。

养好菌群,睡个好觉不是梦

既然肠道菌群这么重要,那我们该怎么伺候好这些 “小家伙”,让它们帮我们改善睡眠呢?

1.吃对食物,给菌群 “加营养”

菌群也需要 “吃饭”,我们得给它们提供合适的 “口粮”。多吃全谷物、豆类,这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给益生菌提供养分;酸奶、泡菜、纳豆等发酵食品可以直接给肠道补充有益菌;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其中的 Omega-3 脂肪酸能减少肠道炎症,让菌群生活的 “环境” 更舒适。

2.规律作息,让菌群 “有节奏”

就像我们需要规律作息一样,肠道菌群也有自己的 “生物钟”。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能让菌群形成稳定的代谢节律。研究发现,睡前 3 小时内吃东西,会打乱菌群的夜间活动,让它们 “加班加点”,进而影响我们的睡眠。所以,想睡好,就得让菌群也按时 “上下班”。

3.坚持运动,给菌群 “动起来”

适当的运动能让肠道菌群更有活力。每天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瑜伽,能让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提升 15%,还能促进那些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株生长,这些菌株可是对睡眠大有好处的 “得力助手”。

写在最后

失眠的滋味不好受,但现在我们知道了,改善睡眠或许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这篇论文不仅让我们对失眠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未来治疗失眠指出了新方向 —— 或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就能帮我们摆脱失眠的困扰。

今夜,不妨试着给你的肠道菌群准备一份 “营养晚餐”,然后放下手机,闭上眼睛,说不定那些友好的菌群会悄悄告诉你:晚安,睡个好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