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药食同源产品中调节肠道菌群的成分有什么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4-10-24 11:38:16

肠道菌群保护.jpg

  1. 益生元样作用机制

    • 提供营养底物:许多药食同源产品中的成分如膳食纤维(菊粉、魔芋多糖等),在人体肠道内不能被自身消化酶分解,但可以被肠道菌群利用。这些成分作为益生元,为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提供发酵底物。例如,双歧杆菌能够利用菊粉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

    • 促进有益菌生长繁殖:通过提供营养,益生元样成分选择性地刺激有益菌的生长和活性,增加其在肠道菌群中的相对丰度。有益菌的大量繁殖有助于它们在肠道内占据优势地位,从而竞争性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例如,当双歧杆菌数量增多时,它们会消耗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和空间,使得有害菌(如艰难梭菌)的生存资源减少。

    • 改变肠道环境:有益菌发酵益生元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以降低肠道的 pH 值。这种酸性环境不利于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等中性或偏碱性环境生长的细菌)的生长,同时为有益菌创造更适宜的生存条件。而且,短链脂肪酸还能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和生长,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进一步抵御有害菌的入侵。

  2. 抗菌作用机制

    • 直接抑制有害菌生长:药食同源产品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活性。例如,黄连素是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它对多种肠道病原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连素可以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或者影响细菌内的蛋白质合成等过程,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 调节细菌黏附:某些成分能够阻止有害菌在肠道黏膜的黏附。例如,一些多酚类化合物(如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覆盖在肠道黏膜表面,或者与细菌的黏附因子结合,阻止有害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肠道黏膜上定植,减少有害菌对肠道的损害。

    • 抑制有害菌毒素产生:部分成分还可以抑制有害菌毒素的产生。比如,一些植物提取物能够干扰有害菌(如艰难梭菌)的毒素合成途径,降低毒素对肠道细胞的损伤,减轻肠道炎症,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3. 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 增强肠道免疫屏障:药食同源产品中的成分可以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发育和功能。例如,枸杞多糖等成分能激活肠道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使它们更好地识别和清除有害菌。同时,这些免疫细胞在激活过程中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10(IL - 10)等,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免疫平衡。

    • 调节免疫反应强度:一些成分能够调节肠道的免疫反应强度,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例如,人参皂苷可以调节 T 细胞的功能,防止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当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时,合理的免疫调节可以使免疫系统正确地识别有害菌并清除它们,同时保护有益菌,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 改善肠道炎症状态:炎症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许多药食同源成分可以减轻肠道炎症。例如,姜黄中的姜黄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以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核因子 - κB,NF - κB 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的释放,从而改善肠道炎症环境。在炎症减轻后,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更容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