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假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

发布时间:2025-07-08 10:31:34

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假长双歧杆菌)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动物肠道(尤其是反刍动物和猪)中的双歧杆菌属细菌,近年来在人类肠道中也被检测到。以下是其科学特性及潜在作用的详细说明:

菌群.jpg

一、基本特征

  1. 分类地位

    • 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 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 与B. longum(长双歧杆菌)亲缘较近,但基因组差异显著(故称“假长”)。

  2. 栖息环境

    • 主要宿主:反刍动物(牛、羊)、猪、啮齿类(小鼠)的肠道。

    • 人类肠道:在部分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和农村居民)中可检出,但丰度较低。

  3. 生理特性

    • 严格厌氧,能发酵多种糖类(如葡萄糖、乳糖)。

    • 耐胆盐能力较强,有助于在肠道定植。

二、主要作用与研究进展

1. 在动物肠道中的核心功能

作用领域具体机制
膳食纤维分解分泌β-半乳糖苷酶、木聚糖酶等,降解植物性多糖→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丁酸)。
维持肠道屏障产生的丁酸滋养结肠上皮细胞,增强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病原体入侵。
抑制致病菌通过竞争性占位、分泌抗菌肽(如细菌素),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定植。
调节免疫激活肠道树突细胞,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减轻炎症反应。

2. 在人类健康中的潜在价值

尽管研究较少,但初步发现其可能:

  • 改善代谢健康

    • 动物实验:喂食B. pseudolongum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提升,脂肪堆积减少。

    • 机制:SCFAs激活肠道L细胞分泌GLP-1(一种降血糖激素)。

  • 缓解肠道炎症

    • 在结肠炎模型中,该菌通过增加丁酸产量和调节Treg细胞,减轻肠道损伤。

  • 潜在益生特性

    • 强黏附肠上皮能力(定植潜力)。

    • 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

    • 部分菌株(如B. pseudolongum PV8)在体外显示:

三、特殊研究方向

  1. 跨物种传播与适应

    • 该菌在动物和人类肠道中存在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可能通过饮食(如乳制品、肉类)传播。

    • 人类分离株已进化出适应宿主环境的独特基因(如乳糖代谢相关基因)。

  2. 畜牧业应用

    • 提高奶牛产奶量及乳脂率(如菌株B. pseudolongum DSM 20099)。

    • 减少仔猪腹泻率(如菌株B. pseudolongum INIA P815B)。

    • 作为动物益生菌添加到饲料中:

四、与常见益生菌的区别

特性B. pseudolongum人类常用益生菌(如B. lactis BB-12)
主要宿主动物(牛、猪)人类
人类肠道定植率低(<5%人群)高(>80%人群)
研究成熟度较低(集中于动物模型)高(大量人体临床试验)
商业应用动物饲料添加剂人类益生菌补充剂/食品

五、未来前景与局限

  • 潜力方向

    • 开发针对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的下一代益生菌。

    • 设计跨宿主益生菌疗法(例如从健康动物分离菌株移植给人类)。

  • 当前局限

    • 缺乏人体试验: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宜剂量未知。

    • 菌株特异性强:不同分离株功能差异大(需精准筛选)。

总结

  • 是什么:一种动物源性的双歧杆菌,偶见于人类肠道。

  • 核心作用:

    • ✅ 在动物中:分解纤维、产短链脂肪酸、抗病原体、促免疫平衡。

    • ⚠️ 在人类中:潜在调节代谢和炎症(证据有限)。

  • 应用现状:主要作为畜牧益生菌;人类应用仍处科研阶段。

ℹ️ 若需补充益生菌,建议优先选择经过人体验证的菌株(如B. lactis, B. longum)。对B. pseudolongum的作用期待需待未来研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