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炎症因子是一组参与炎症反应过程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它们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包括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这些因子在炎症的启动、维持和消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传递信号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以及诱导组织细胞的反应。
主要类型和来源
白细胞介素(IL)系列
IL - 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 - 巨噬细胞产生。它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介质,能引起发热,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例如,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单核 - 巨噬细胞识别细菌抗原后会释放 IL - 1,IL - 1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这是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IL - 6:来源较为广泛,包括单核 - 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等。它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具有多种功能,可促进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体的产生。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IL - 6 水平会显著升高,例如在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中,血液中 IL - 6 浓度的升高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IL - 8:主要由单核 - 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它是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能够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向炎症部位聚集。在肺部感染时,肺部组织中的细胞释放 IL - 8,引导中性粒细胞迁移到肺泡腔,发挥吞噬和杀菌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
主要由活化的单核 - 巨噬细胞产生。TNF - α 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具有更强的吞噬和杀菌能力。它还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有利于白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在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TNF - α 的过度产生会导致关节滑膜的炎症和组织破坏。
干扰素(IFN)系列
IFN - γ:主要由活化的 T 淋巴细胞和 NK 细胞产生。它具有抗病毒、抗菌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病毒感染时,IFN - γ 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同时,它还能促进 MHC - II 类分子的表达,增强抗原提呈作用,有利于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引导细胞定向迁移的小分子蛋白质。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 1(MCP - 1),主要由单核 - 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能够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 MCP - 1,吸引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参与斑块的形成。
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它们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 E2(PGE2)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和疼痛感觉。白三烯 B4(LTB4)是一种强大的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并且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例如,在哮喘发作时,气道上皮细胞等产生的白三烯会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症细胞的聚集。
作用机制
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炎症因子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如 TNF - α 和 IL - 1 可以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能力增强。同时,炎症因子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如 IL - 6 促进 B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改变血管通透性:一些炎症因子如组胺、前列腺素等可以使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这样,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可以渗出到组织间隙,一方面为炎症部位带来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组织肿胀。
诱导组织细胞反应:炎症因子可以诱导组织细胞产生各种反应。例如,在炎症部位周围的组织细胞,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可能会发生变性、坏死或者增生等变化。同时,炎症因子还可以刺激组织细胞释放其他的炎症介质,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