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一、炎症产生的原因
生物性因素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和寄生虫(如疟原虫)等病原体的感染。当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它们并启动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例如,当细菌感染伤口时,细菌会释放毒素,刺激周围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引发炎症。
物理性因素
高温(如烫伤)、低温(如冻伤)、机械性损伤(如切割伤、挤压伤)、紫外线和放射线等都可以引起炎症。以烫伤为例,高温会使皮肤组织的细胞受损,导致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出来,激活炎症介质,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
化学性因素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以及内源性化学物质如组织坏死产生的代谢产物等都能引发炎症。例如,胃酸反流进入食管,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会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出现烧心、疼痛等症状。
免疫反应
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时,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关节滑膜组织,导致关节滑膜的炎症,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
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
这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炎症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毒性作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过敏反应等因素,组织细胞会发生代谢障碍,出现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例如,在病毒性肝炎中,病毒感染肝细胞后,肝细胞会出现水肿、脂肪变性,甚至坏死,这就是变质的表现。
渗出
这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主要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渗出液可以稀释毒素、带走代谢产物,并且其中的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发挥防御作用。例如,在肺炎时,肺泡腔内会出现渗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和纤维蛋白等成分,这些渗出液有助于清除肺部的病原体。
增生
在炎症后期,由于炎症因子的持续刺激,组织细胞会出现增生。主要是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例如,在慢性鼻炎中,鼻腔黏膜的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会增生,导致鼻腔黏膜增厚,引起鼻塞等症状。
三、炎症的分类
依据病程分类
急性炎症:起病急骤,持续时间短,一般几天到一个月。症状明显,以渗出性病变为主。例如,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会突然出现咽喉疼痛、发热、扁桃体红肿等症状,炎症主要表现为扁桃体组织的充血、渗出等。
慢性炎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到数年。病变以增生为主,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如慢性胆囊炎,胆囊壁会出现增厚,是由于胆囊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黏膜上皮和间质的增生。
依据炎症的基本病变分类
变质性炎症:主要病变为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心肌细胞会出现变性、坏死,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渗出性炎症:根据渗出物的成分不同可分为浆液性炎症(如皮肤 Ⅱ 度烫伤后的水疱,水疱内主要是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化脓性炎症(如疖肿,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渗出并形成脓液)和出血性炎症(如流行性出血热,炎症区域有大量红细胞渗出)。
增生性炎症: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症(如慢性宫颈炎,宫颈黏膜组织增生)和特异性增生性炎症(如结核病,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结节形成,结节中有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