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切了胆囊,为何会增加肠癌风险?科学家发现关键原因

发布时间:2025-09-30 09:53:59


核心摘要: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结石等疾病的常见手术,但多年来,医生们发现一个现象:切了胆囊的人,患上结直肠癌的风险似乎更高了。这是为什么?一项最新的科学研究揭开了谜底:关键在于胆囊切除后,肠道里的细菌平衡被打破,从而激活了一条促进肠癌的“连锁反应”。

一、 一个被观察到的健康风险
随着饮食变化,胆结石、胆囊息肉等疾病越来越常见,胆囊切除术也变得非常普遍。过去认为这是个“一劳永逸”的小手术,但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此手术的患者,日后得结直肠癌的风险有所升高。然而,这背后的具体原因一直是个谜。

二、 科学实验揭示了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了模拟实验。他们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做了“胆囊切除术”,另一组是假手术组作为对照。

结果非常明确:

  • 在使用了化学药物诱导肠癌后,被切除胆囊的小鼠,肠道里长出的肿瘤数量更多、情况也更严重

  • 这些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意味着防御变差),肠道细胞增殖更快(容易癌变),并且血液中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也升高了。

三、 背后的“元凶”是谁?——肠道菌群与胆汁酸
研究发现,胆囊就像一个胆汁的“储存罐”,切除它之后,胆汁不再被规律储存和释放,而是持续不断地、稀释地流入肠道。这引发了两个关键变化:

  1. 肠道菌群失调:胆汁的持续冲刷改变了肠道环境。研究发现,一种可能有益的细菌——短双歧杆菌减少了,而另一种与疾病相关的细菌——瘤胃球菌增多了。

  2. 胆汁酸成分改变:肠道细菌代谢胆汁酸后,产生了更多特定类型的胆汁酸,比如牛磺熊去氧胆酸

四、 关键的“致癌链条”被找到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包括粪便移植、补充特定细菌和胆汁酸),最终拼凑出了完整的致病链条:

胆囊切除 → 肠道菌群紊乱 → 特定胆汁酸(如TUDCA)增多 → 抑制了肠道内一个重要的“刹车”蛋白(法尼醇X受体,FXR)→ “刹车”失灵导致另一个促进细胞生长的“油门”蛋白(β-连环蛋白)持续猛踩 → 最终,肠道细胞过度增殖,肿瘤发生风险大增。

五、 重要的突破:找到了潜在的预防方法
既然弄清了是“FXR”这个“刹车”失灵了,那么能不能把它修好呢?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奥贝胆酸的FXR激动剂(相当于“刹车”的强化剂)对小鼠进行治疗。结果令人振奋:这种药物成功地阻止了胆囊切除术所导致的结直肠肿瘤发生。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清晰地揭示了“胆囊切除术 - 肠道菌群紊乱 - 胆汁酸改变 - FXR信号失灵 - 结直肠癌风险增加”这一完整的因果关系。它不仅解释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临床现象,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指明了预防方向:

  • 对于已经切除胆囊的人群,监测和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重要的防癌策略。

  • FXR激动剂(如奥贝胆酸) 未来有望成为保护高危人群、预防肠癌的有效药物。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身体是一个精密的系统,胆囊的存在有其价值。在必须切除它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干预其下游的代谢通路,来守护长远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