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发布时间:2025-07-02 11:12:50

f4e8fad05d04df0cb0462d5a3a18accd.jpg

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作为人类肠道内至关重要的共生菌,隶属于拟杆菌属,凭借高度的代谢多样性与强大的宿主互作能力,在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占据关键地位。它能够助力分解复杂多糖(如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等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稳态、调节免疫系统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定义与特性

多形拟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在人类及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存在。其基因组规模庞大(约 6.3 Mb),编码了数量众多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分解宿主无法消化的膳食纤维,并将其转化为宿主可利用的营养物质。不仅如此,它还能动态适应肠道环境的变化,通过基因表达的改变来调节自身的代谢路径。

二、功能与作用机制

代谢功能

多形拟杆菌通过分解膳食纤维,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s)。这些产物不仅能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还能对肠道 pH 值起到调节作用,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比如,丁酸可以促进肠道屏障功能的增强,丙酸则参与到肝脏糖异生过程以及食欲调节中。

免疫调节

该菌能够激活肠道免疫细胞(如调节性 T 细胞),从而诱导免疫耐受,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相关研究发现,其表面的多糖(如荚膜多糖)可以模拟宿主抗原,帮助免疫系统准确区分 “敌我”,避免对有益菌进行过度攻击。

共生关系

多形拟杆菌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宿主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细菌则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如维生素 K、B 族维生素),并能抵抗病原体的定植。

三、与疾病的关系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失调(如多形拟杆菌数量减少)可能与肥胖、2 型糖尿病存在关联。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菌的代谢产物能够通过影响脂肪储存基因的表达,对宿主的能量平衡进行调控。

炎症性肠病(IBD)

部分研究表明,多形拟杆菌的丰度降低与肠道炎症的加重有关,不过其某些菌株也可能通过激活免疫反应使疾病加剧,具体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肠道感染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当肠道屏障受到损伤或者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多形拟杆菌可能会易位到其他组织,从而引发机会性感染(如腹腔脓肿)。

四、研究与应用前景

益生菌开发

多形拟杆菌的代谢产物(如 SCFAs)正被用于开发调节肠道菌群的补充剂,但将其作为活菌制剂应用时需要谨慎,必须平衡好安全性与功效。

合成生物学研究

科学家们利用其高效的糖代谢能力,对工程菌株进行改造,用于生产生物燃料或药物前体。例如,通过基因编辑让其表达特定的酶,从而降解植物纤维生成乙醇。

个性化医疗

基于个体肠道菌群的特征,未来有望通过补充多形拟杆菌或其代谢产物,来治疗代谢异常或免疫相关的疾病。

五、注意事项

个体差异

多形拟杆菌的作用可能会因宿主的遗传背景、饮食结构以及现有的菌群组成而有所不同,盲目补充可能会无效甚至产生危害。

研究阶段

目前多数结论是基于动物实验或体外研究得出的,其临床转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验证。

多形拟杆菌作为肠道菌群研究中的模式菌种,其功能的复杂性揭示了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精妙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多组学技术,深入解析其在健康和疾病中所扮演的动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