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不开心?或许是肠道菌群在悄悄影响你的情绪
如今社会心理压力持续增加,不少人都有过 “提不起劲”“情绪低落” 的经历,严重时甚至可能被抑郁症困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 2.8 亿人受抑郁症影响,每 40 秒就有 1 人因抑郁症相关问题失去生命。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症是 “思虑过多”“心理承受力弱” 导致的,干预方式也多集中在心理疏导或药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上。但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肠道内那些肉眼不可见的菌群,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 —— 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坏情绪就可能更容易找上门。
肠道菌群失衡不只是引发肠胃不适的诱因,更可能是导致抑郁、情绪低落的 “隐形推手”。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拆解肠道菌群与情绪的关联,以及普通人该如何通过调理菌群,为情绪健康提供支撑。
一、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有明显特征
为明确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团队选取 46 名抑郁症患者与 30 名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 16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两组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发现显著差异:
1. 合成 “快乐原料” 的有益菌减少近 1/4
大脑中调节情绪的关键物质 “血清素”(常被称为 “快乐激素”),其合成原料 “色氨酸” 的吸收,主要依赖肠道内 “厚壁菌门” 菌群的协助。但检测显示,抑郁症患者肠道内厚壁菌门的占比,比健康人低 23.6%—— 这意味着色氨酸的吸收效率大幅下降,大脑合成血清素的 “原料供应” 不足,情绪调节的 “基础动力” 自然会减弱。
2. 引发炎症的有害菌占比升高
与有益菌减少形成对比的是,抑郁症患者肠道内 “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 等潜在有害菌群,占比分别比健康人高 18.9%、12.4%。这些菌群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 “脂多糖”,这种物质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就像在肠道屏障上 “打开缝隙”,让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全身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损伤神经细胞,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形成 “炎症越重、情绪越差” 的循环。
研究团队还做了一项关键实验:将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4 周后,原本行为活跃的小鼠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表现 —— 对蔗糖的偏好度下降(失去对愉悦事物的兴趣)、在旷场实验中极少进入中央区域(表现出焦虑)、社交互动频率降低。这一实验直接证明,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确实能诱导出抑郁相关的行为特征。
二、肠脑轴:菌群影响情绪的 3 条核心路径
肠道位于腹腔,大脑位于颅腔,菌群为何能影响大脑功能?这背后依赖 “肠脑轴” 这一特殊的双向通讯机制 —— 肠道与大脑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持续传递信号,菌群则通过以下 3 条路径参与情绪调节:
1. 干扰血清素合成,切断情绪调节 “原料链”
健康状态下,厚壁菌门能分泌色氨酸转运酶,提升肠道对色氨酸的吸收效率,并辅助将其转化为血清素前体。但菌群失衡时,厚壁菌门减少会导致色氨酸转运酶活性降低 38.6%,色氨酸吸收量下降;同时,拟杆菌门等有害菌会竞争性消耗色氨酸,产生 “吲哚 - 3 - 乙酸” 等代谢产物,这种物质会抑制大脑中 “色氨酸羟化酶”(合成血清素的关键酶)的活性。“原料不足 + 合成受阻” 双重作用下,大脑血清素水平显著降低,情绪容易陷入低落。
2. 诱发慢性炎症,损伤大脑情绪调节区域
有害菌产生的脂多糖进入血液后,会激活免疫系统,促使免疫细胞释放 “肿瘤坏死因子 -α”“白细胞介素 - 6” 等炎症因子。检测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这些炎症因子的水平,比健康人高 29.3%-34.5%,且炎症因子浓度与抑郁量表(HAMD)评分呈正相关(炎症越重,抑郁症状越明显)。
这些炎症因子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一方面损伤 “海马体”(负责情绪调节与记忆的核心脑区),导致神经细胞再生减少、突触可塑性下降,让人难以摆脱负面思维;另一方面激活 “杏仁核”(负责处理恐惧、焦虑情绪的脑区),使人对压力刺激过度敏感,微小的挫折就可能引发强烈的焦虑或崩溃感。
3. 紊乱 HPA 轴功能,削弱压力调节能力
人体通过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 调节应激反应,维持压力状态下的生理平衡。而肠道菌群产生的 “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能通过激活肠道内的 G 蛋白偶联受体 41(GPR41),抑制下丘脑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稳定 HPA 轴功能。
当菌群失衡时,有益菌减少导致短链脂肪酸合成量降低 41.8%,HPA 轴的 “抑制机制” 失效,变得过度敏感。此时,轻微压力就会触发 HPA 轴过度激活,促使肾上腺分泌大量 “皮质醇”(压力激素)。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晨间皮质醇水平比健康人高 26.7%,且皮质醇的昼夜节律紊乱 —— 长期高皮质醇状态会持续损伤海马体神经细胞,让人更难从负面情绪中恢复,形成 “压力→皮质醇升高→神经损伤→情绪更差” 的恶性循环。
三、3 个可落地的方法,调理菌群改善情绪
既然肠道菌群对情绪有明确影响,通过针对性调节菌群平衡,就能为情绪健康提供助力。结合研究结论,以下 3 个方法操作简单,适合普通人日常实践:
1. 优化饮食结构,为有益菌提供 “营养支持”
饮食是调节菌群最直接的方式,建议遵循 “高纤维、高色氨酸、低促炎” 原则:
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摄入:燕麦、糙米、红豆、菠菜等食物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这类成分能被肠道有益菌发酵利用,促进短链脂肪酸合成。建议每天摄入 25-30 克(约等于 1 碗杂粮饭 + 1 份清炒菠菜 + 1 小把核桃),坚持 12 周可使肠道厚壁菌门占比提升 18.3%,短链脂肪酸水平升高 27.5%。
补充色氨酸丰富的食物:鸡蛋、牛奶、三文鱼、杏仁等食物富含色氨酸,能为血清素合成提供原料。搭配全谷物、薯类等复合碳水化合物食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帮助色氨酸更快通过血脑屏障,提升大脑血清素合成效率。
减少促炎食物摄入:含糖饮料、蛋糕、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等,会促进有害菌增殖,加剧肠道炎症。建议每周食用这类食物不超过 1-2 次,避免打乱菌群平衡。
2. 科学补充益生菌,定向改善菌群结构
针对抑郁症相关的菌群失衡特征,可选择以下针对性益生菌制剂:
瑞士乳杆菌 NS8:每日补充 1×10¹⁰ CFU,持续 8 周可使轻度抑郁患者的 HAMD 评分降低 19.6%,同时减少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 6 的水平(降低炎症反应)。
婴儿双歧杆菌 BB-12: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提升短链脂肪酸水平,进而抑制 HPA 轴过度激活。动物实验显示,补充该菌株可使抑郁模型小鼠的皮质醇水平降低 28.4%,蔗糖偏好度提升 30.2%。
长双歧杆菌 R0175:可增强大脑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的神经连接,改善情绪认知功能。健康人群补充 12 周后,对负性情绪刺激的脑区反应强度降低 25.7%,情绪稳定性明显提升。
3. 规避菌群干扰因素,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
肠道菌群对外部环境敏感,以下习惯会破坏菌群平衡,需特别注意: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广谱杀菌作用会无差别杀灭肠道菌群,导致菌群多样性降低。若因疾病需使用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在服用抗生素 2-3 小时后补充益生菌,减少菌群损伤。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每日睡眠不足 6 小时,会使肠道厚壁菌门占比降低 15.2%;每周进行 3 次、每次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可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 18.9%,促进有益菌增殖。
做好压力管理:长期慢性压力会通过肠脑轴反向影响菌群结构,建议每天预留 10-15 分钟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通过社交、兴趣爱好释放压力,避免 “压力→菌群失衡→情绪差” 的双向负反馈。
写在最后
过去,人们常将抑郁症单一归为 “心理问题”,却忽略了肠道菌群这一重要的生理影响因素。《肠道菌群在神经和心理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这篇研究,用科学数据打破了这种认知局限 —— 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是情绪健康的 “隐形支撑”,且这种支撑是可通过后天干预优化的。
如果你近期常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妨从调理肠道菌群开始尝试:明天将早餐的白粥换成燕麦粥,下午加餐用坚果代替甜点,晚上尽量在 23 点前入睡。给肠道菌群 3-6 个月的调节周期,你可能会发现,不仅肠胃不适的情况减少了,焦虑感也会减轻,对生活的兴趣也会慢慢恢复。
肠道菌群的健康与情绪健康息息相关。照顾好肠道里的 “微生物伙伴”,就是在为自己的情绪稳定搭建 “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