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类风湿关节炎总在凌晨 “作妖”?原来和吃饭时间、肠道菌群有关!

发布时间:2025-08-21 14:23:09


类风湿关节炎总在凌晨 “作妖”?原来和吃饭时间、肠道菌群有关!

凌晨三点,关节的刺痛准时把你从睡梦中惊醒 —— 这是不是许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日常?那种骨骼缝里钻出来的酸胀肿痛,总在固定时间 “打卡报到”,不仅打乱睡眠,更让病情管理难上加难。最近,南方医科大学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重磅研究,终于为这种 “定时疼痛” 找到了关键密码:肠道菌群的昼夜节律和吃饭时间,竟是调控关节炎炎症的隐形开关!

 诡异的 “炎症生物钟”:患者和小鼠居然反着来?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熟悉的莫过于 “晨僵”—— 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如生锈,活动半小时都无法缓解。但研究团队通过连续监测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患者的炎症指标在夜间悄悄飙升,而实验小鼠的关节炎症状却在白天更严重这种 “昼夜颠倒” 的炎症节律背后,藏着更深层的调控机制。

通过对比健康人群与患者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一个关键变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失去了正常的昼夜波动规律,就像一群 “作息混乱的上班族”,该活跃时消沉,该休息时亢奋。而当把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后,小鼠也出现了类似的炎症节律紊乱,这说明肠道菌群很可能是连接昼夜节律与关节炎的重要桥梁

 吃饭时间决定菌群 “作息”,竟能调控炎症开关 

“什么时候吃” 比 “吃什么” 更重要?研究团队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猜想。他们通过调整小鼠的进食时间,发现规律的饮食节律能让肠道菌群重新建立昼夜波动:白天进食的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呈现明显的日间高峰而打乱进食节奏后,这种波动彻底消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叫狄氏副拟杆菌的细菌,它在规律进食的小鼠肠道中数量显著增加,且能随着进食时间呈现周期性变化。更神奇的是,这种细菌会分泌一种叫黄豆黄素的物质,它就像一位 “炎症调解员”,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中的 SIRT5 蛋白,抑制过度活跃的 NF-κB 炎症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关节炎症。

简单来说:规律吃饭→肠道菌群规律波动→狄氏副拟杆菌增多→黄豆黄素增加→炎症被抑制这条清晰的链条让我们看到,调整饮食时间可能成为控制关节炎的新武器。

 给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 3 条实用建议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疾病机制,更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启示:

固定进食时间,给菌群定个 “生物钟”

尽量保持每天三餐时间相对固定,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定。研究发现,即使是相同的食物,规律进食能让狄氏副拟杆菌的数量提升 20% 以上,炎症指标明显下降。

餐桌上多添 “菌群友好型” 食物

黄豆、鹰嘴豆等豆类富含黄豆黄素前体,适量食用可帮助肠道菌群 “生产” 抗炎物质;全谷物、洋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则能为狄氏副拟杆菌等有益菌提供营养。

关注昼夜节律,别忽视 “夜间抗炎”

既然炎症有昼夜波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比如在炎症高发时段前用药,能更好地控制症状。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打乱菌群节律。

从 “为什么凌晨更痛” 到 “如何通过吃饭缓解炎症”,这项研究让我们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了全新认识。原来那些看不见的肠道菌群,正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悄悄影响着健康。也许未来某天,调整饮食时间和改善肠道菌群,会成为关节炎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如果你身边有关节炎患者,不妨把这份 “时间疗法” 分享给 TA—— 健康有时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规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