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炎症的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症: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对于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感染性炎症通常无效。例如,普通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引起副作用和导致细菌耐药。只有当明确是细菌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急性肾盂肾炎(主要由大肠杆菌等引起)时,才考虑使用抗生素。在使用前,最好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确定病原体和敏感抗生素。
正确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剂量不足可能无法有效杀灭细菌,导致感染复发或细菌产生耐药性。例如,在治疗链球菌性咽炎时,如果青霉素剂量不够,链球菌可能不会被完全清除,就会引起风湿热等并发症。而疗程过长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也可能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一般来说,对于轻度的细菌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抗生素疗程可能为 7 - 10 天;对于较严重的感染,如骨髓炎,疗程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
抗生素缓解炎症的机制
杀菌或抑菌作用: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或直接杀死细菌来缓解炎症。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作用机制不同。例如,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壁对于维持细菌的形状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当细胞壁合成受阻时,细菌在低渗环境下会因吸水过多而破裂死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则主要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或活力下降,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菌群失调和继发感染: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如艰难梭菌、白色念珠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继发性感染,如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念珠菌性阴道炎等。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但要注意,益生菌和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最好间隔 2 - 3 小时,以免抗生素影响益生菌的活性。
细菌耐药性: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细菌反复接触低于致死剂量的抗生素或长期暴露于抗生素环境中时,细菌会通过基因突变或获得耐药基因等方式产生耐药性。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就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了对甲氧西林等抗生素的耐药基因而产生的。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用药,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用药,研发新的抗生素也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