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知识科普

癌症术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警惕肠道健康风险-肠道微生态

发布时间:2024-10-18 13:51:56



癌症手术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手术也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其中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肠黏膜屏障是人体肠道的一道重要防线,它能够防止肠道内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然而,癌症术后肠黏膜屏障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增加肠道健康风险。

癌症术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png


一、癌症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原因


(一)手术创伤


  1. 直接损伤

    • 癌症手术通常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的肿瘤组织,这可能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手术过程中的切割、缝合等操作可能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

    • 例如,在胃肠道癌症手术中,切除部分肠道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的连续性中断,使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受到影响。

  2. 缺血再灌注损伤

    •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肠道缺血的情况,而在手术后恢复血液供应时,又可能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损伤会导致肠道黏膜细胞的损伤和死亡,破坏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 例如,在腹部大手术中,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肠道缺血。手术后恢复血液供应时,肠道黏膜可能会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麻醉和应激反应


  1. 麻醉药物的影响

    •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对肠道黏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麻醉药物可能会抑制肠道蠕动,导致肠道排空延迟,从而增加肠道内细菌的繁殖和毒素的产生,对肠黏膜屏障造成损伤。

    • 例如,全身麻醉药物可能会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使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

  2. 应激反应的影响

    • 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引起患者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的血流量减少、氧供不足,从而使肠黏膜屏障受损。

    • 例如,手术应激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可能会影响肠道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对肠黏膜屏障造成损伤。


(三)营养不良


  1. 术前营养不良

    • 癌症患者在手术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可能会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营养不良会导致肠道黏膜细胞的代谢功能下降,使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

    • 例如,一些癌症患者在手术前由于食欲下降、进食困难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

  2. 术后营养不良

    • 癌症手术后,患者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进行修复和恢复。如果患者在术后不能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的损伤。

    • 例如,一些癌症患者在手术后由于胃肠道功能尚未恢复、食欲不佳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进食量减少、营养摄入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会受到影响,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可能会加重。


二、癌症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表现


(一)肠道通透性增加


  1. 检测方法

    • 肠道通透性增加是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通过检测肠道通透性的指标来评估肠黏膜屏障的功能。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乳果糖 / 甘露醇比值法、聚乙二醇法等。

    • 例如,乳果糖 / 甘露醇比值法是通过口服一定量的乳果糖和甘露醇,然后检测尿液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含量,计算两者的比值来评估肠道通透性。如果乳果糖 / 甘露醇比值升高,说明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受损。

  2. 临床表现

    • 肠道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内毒素等进入人体内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以及腹痛、腹泻、腹胀等肠道症状。

    • 例如,一些癌症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细菌和毒素进入人体内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二)肠道菌群失调


  1. 变化特点

    • 肠黏膜屏障损伤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菌群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有益菌和有害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肠黏膜屏障受损时,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可能会被打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

    • 例如,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情况下,一些原本不能在肠道内定植的细菌可能会趁机生长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2. 对健康的影响

    • 肠道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感染、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等。

    • 例如,一些癌症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导致腹泻、便秘等肠道症状加重,同时还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三、癌症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一)术前准备


  1. 营养支持

    • 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癌症患者,在手术前应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以提高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可以通过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 例如,对于一些不能进食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鼻饲或胃造瘘等方式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营养液。

  2. 肠道准备

    • 在手术前进行肠道准备,可以减少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同时,肠道准备还可以减轻肠道黏膜的水肿和炎症,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和术后的恢复。

    • 例如,在胃肠道癌症手术前,可以通过口服泻药、灌肠等方式进行肠道准备,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和细菌。


(二)术中保护


  1. 精细操作

    •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精细的操作技术,减少对肠道黏膜的损伤。避免过度牵拉、挤压肠道,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以降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 例如,在胃肠道癌症手术中,可以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如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减少手术创伤,保护肠道黏膜。

  2. 保护肠道血供

    • 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肠道的血供,避免肠道缺血。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操作技巧,确保肠道的血液供应充足。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如血管扩张剂等,来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

    • 例如,在腹部大手术中,可以采用先结扎肿瘤的供血血管,再切除肿瘤的方法,避免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损伤肠道的血供。


(三)术后管理


  1. 营养支持

    • 癌症手术后,患者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以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或两者结合。

    • 例如,对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可以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口服或鼻饲的方式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营养液。对于胃肠道功能尚未恢复的患者,可以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应用

    • 术后可以适当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的功能。益生菌可以直接补充肠道内的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益生元可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 例如,可以在术后给予患者口服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以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3. 药物治疗

    • 如果肠黏膜屏障损伤较为严重,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可以使用生长抑素、谷氨酰胺等药物来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感染;使用免疫调节剂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等。

    • 例如,对于一些出现严重腹泻、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生长抑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肠道分泌,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