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权威综述:肠道微生态活跃或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反应、优化患者临床结局

发布时间:2025-11-17 15:05:28

前 言
过去,学术界多将肿瘤的发展归因于基因突变、免疫逃逸等内在因素。然而,随着免疫治疗临床实践中“同药异效”现象的频发,研究者逐渐将目光转向机体另一重要系统——肠道微生态。

《Nature Medicine》与《Science》相继刊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丰富、代谢活跃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的治疗应答率可提高30%至50%。换言之,治疗成败或许与人体内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群落状态密切相关。这已不仅是日常保健议题,更成为影响癌症疗效的关键生物指标。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肠‑免疫轴”理论:肠道微生物通过代谢信号与先天免疫系统进行远程通讯,进而调控肿瘤微环境。

01
微生物如何调控免疫应答?——微观世界的协同作战
在肿瘤局部微环境中,以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为代表的先天免疫细胞构成首道防线。近年研究揭示,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受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直接调控。例如,《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20)指出:丁酸盐可通过GPR109A受体激活M1型巨噬细胞,促使白细胞介素‑12(IL‑12)分泌量提升超40%,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反,若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比例下降,巨噬细胞易向M2型转化,释放IL‑10等抑制性细胞因子,协助肿瘤实现免疫逃逸。更引人注目的是,某些特定菌株(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能够激活树突状细胞,进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浸润。《Science》(2018)报道显示,携带该菌的患者在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更高,治疗有效率提升近两倍。

02
菌群‑免疫关联的临床意义——哪些患者更具应答潜力?
多项临床研究已确认肠道菌群构成与免疫治疗反应密切相关。2018年法国Gopalakrishnan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免疫治疗应答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较高,其中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aceae等有益菌属占比更突出;高多样性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到约58%,而低多样性组仅为26%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肠道菌群结构可作为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生态标志物”。

此外,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开展的粪菌移植(FMT)研究显示,将应答者肠道菌群移植至原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使约40%的患者恢复对免疫药物的敏感性。这一结果为提升肿瘤治疗成效开辟了新路径。目前,多项临床试验正致力于探索益生菌干预、膳食调控或FMT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旨在通过个体化微生态调控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

03
从机制到临床——微生物疗法的前景展望
“调控菌群,即是重塑免疫命运”——这一理念正逐步走向临床转化。具体方向包括:

  • 菌群精准干预:利用高通量测序绘制患者菌群谱,识别“有益菌特征”,制定个体化益生方案;

  • 代谢物药物开发:将丁酸盐、吲哚类物质等菌群代谢产物开发为免疫治疗辅助药物;

  • 联合治疗策略:《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2021)分析指出,菌群干预联合PD‑1抑制剂可提升肿瘤缩小率35%–45%。

然而研究者也强调,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盲目补充益生菌或滥用抗生素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未来关键在于实现“精准微生态调控”,而非“笼统强化”。随着代代谢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我们正迈向“微生物‑免疫‑肿瘤”三联治疗的新阶段——推动肿瘤治疗向更智能、低毒、持久获益的方向发展。

04
从肠道出发——重构人体“免疫生态”
回顾肿瘤治疗发展历程,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并非独自对抗癌症。体内的微生态伙伴,正以无形之手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乃至疾病转归。正如《Nature Reviews Cancer》(2022)所评:“肠道菌群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免疫治疗的合谋者。”

未来,肠道菌群的活性与组成,或将与基因特征、代谢状态、免疫图谱并列,成为肿瘤精准治疗的“第四维”评价指标。当我们展望癌症治疗的突破时,或许更应意识到:真正的治愈力量,可能本就蕴藏于我们自身的微生态系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