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央视健康栏目:长期不吃早餐,易致肠菌失衡、炎症加重、血糖上升

发布时间:2025-11-05 16:27:18

前 言
不少人认为,不吃早餐、减少主食,血糖会更平稳。尤其对糖友来说,这几乎成了“控糖常识”。但央视健康栏目近日联合多位代谢专家提醒:长期不吃早餐,反而可能增加血糖控制难度。
问题出在肠道菌群。近十年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血糖的影响甚至超过某些药物。”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差异明显:菌群多样性下降约30%~40%,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长期不吃早餐,会加剧这种失衡,导致肠道菌群陷入“紊乱”。

01 不吃早餐,为何扰乱“肠道世界”?
肠道菌群像一个生态城,依赖膳食纤维和全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生存。
早餐缺失,尤其缺少主食和杂粮,相当于切断了菌群的食物链。王教授指出:“糖友不吃主食,等于让有益菌断粮,助长有害菌。”后果包括:

  • 短链脂肪酸(SCFA)产量下降:这类物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缺乏它们如同失去“血糖缓冲器”;

  • 肠道屏障受损:有害菌毒素进入血液,引发慢性炎症;

  • 炎症加剧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反应变差,血糖升高、代谢紊乱。
    《Cell Metabolism》2023年研究显示,连续7天不吃早餐者,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下降41%,炎症因子水平上升约2倍。不吃早餐,其实是在“饿坏”代谢系统。

02 炎症累积:引发血糖、血脂、血压连锁反应
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不止于肠道。有害代谢物进入血液后,会触发慢性炎症。这种炎症虽不剧烈,但持续隐匿,成为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的“隐形推手”。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平均比健康人高约50%;炎症还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导致血脂上升;胰岛素抵抗加剧后,脂肪堆积和血压升高随之而来。
专家比喻:“早餐省下的碳水,可能变成体内的炎症火种。”长期空腹、不摄入主食的糖友,常出现血糖、血脂、血压“三高联动”,这正是菌群失衡与炎症反应的结果。

03 吃对早餐,胜过吃药
控糖,早餐尤为关键。早晨是肠道菌群最需能量的时段,及时进食有助稳定菌群、调节代谢。
如何科学吃早餐?中国糖尿病学会等建议:

  • 主食不可少,但要“选对”:优选全谷物、杂豆、燕麦等低升糖指数(GI<55)主食,避免精制碳水;

  • 搭配蛋白质与脂肪:鸡蛋、豆制品、牛奶可延缓碳水吸收,平稳血糖;

  • 增加膳食纤维:一份蔬菜或一碗燕麦片,是给肠道菌群的“最佳早餐”。
    瑞典隆德大学2022年试验发现,均衡早餐可在4周内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约27%,炎症指标下降近35%。科学早餐,堪比代谢药物的“天然助攻”。

结 语
许多糖友误以为“少吃”就能控糖,但健康的关键不在“少”,而在“对”。早餐是身体与肠道菌群的“清晨对话”,长期忽视会导致菌群失衡、炎症加剧、血糖失控。
央视提醒的背后,是科学证据的积累:“控糖,不仅要吃少,更要吃早、吃对。”明天早上,当你端起燕麦粥、配上鸡蛋时,请记得——这不是负担,而是与肠道和谐共处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