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DISPLAY

遇到“你”最好的时光才开始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移植突破认知:不止于菌群调节,更重塑胆汁酸代谢,助力肠炎缓解!

发布时间:2025-10-29 15:06:27


前言
在传统认知中,炎症性肠病(IBD)常被归因于免疫系统失调,相应治疗也长期围绕抗炎、免疫抑制和菌群调节展开。然而,一项发表于2024年《Gut Microbes》的研究带来了全新视角——粪菌移植(FMT)的作用远不止“调节菌群”,它更能直接纠正胆汁酸吸收障碍(BAM)。这一发现提示,IBD的治疗策略正逐渐从控制“表层炎症”转向修复“深层代谢”。可以说,我们可能正站在“菌群疗法2.0”时代的门槛上:通过微生物干预,重启人体关键代谢路径。

那么,这一看似颠覆常规的突破,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一、炎症性肠病背后的“胆汁酸失衡”难题
IBD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不仅源于肠道炎症本身,还包括持续腹泻、脂质吸收不良及体重减轻等代谢性问题。新近研究指出,这些问题与胆汁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胆汁酸由肝脏合成,进入肠道后经菌群代谢转化为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等次级胆汁酸。这些代谢产物不仅促进脂类吸收,还能通过激活FXR、TGR5等受体,参与调节免疫反应、肠道屏障及代谢稳态。然而,在IBD患者中,这一精密系统遭到破坏:菌群多样性降低,关键代谢菌(如Ruminococcus、Clostridium scindens)显著减少;胆汁酸合成过量却转化不足,造成初级胆汁酸蓄积,加剧腹泻与炎症。

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一项创新性设想:能否通过恢复功能性菌群,重建正常的胆汁酸代谢?而答案,正来自粪菌移植这一传统疗法的新证据。

二、粪菌移植如何重启胆汁酸代谢
研究团队在两个独立临床队列中,对70名IBD患者实施了健康供体来源的粪菌移植,并系统评估了菌群与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证实,FMT不仅能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平均提高45%),还可重塑胆汁酸代谢图谱:

  • 代谢改善:移植后次级胆汁酸DCA与LCA水平显著上升,增幅达1.8–2.3倍;

  • 基因表达恢复:与胆汁酸去羟化相关的baiE、baiCD代谢通路活性增强;

  • 临床症状缓解:胆汁酸吸收障碍评分下降约30%,患者腹泻频率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疗效具有持续性。在为期8周的随访中,大多数患者胆汁酸谱系保持稳定,肠—肝代谢轴功能得以重建。这表明,FMT已超越单纯的“菌群补充”,进而修复了因疾病而失衡的代谢系统。

三、菌群疗法迈入“代谢调控”新阶段
科学界早已明确菌群与健康关系密切,而此项研究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具有重新定义人体代谢格局的潜力。

以往关于粪菌移植的讨论多集中于“免疫调节”与“抗炎”,如今,胆汁酸作为“代谢信使”成为新的突破口。研究强调,FMT所带来的代谢改善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肠道微生态的结构性重建:

  • 随着有害菌减少,胆汁酸去羟化途径得以恢复,毒性胆汁酸水平下降;

  • 有益菌定植后,LCA等信号分子重新激活TGR5受体,促进上皮修复与抗炎反应;

  • 完整的“肠—肝循环”机制被再次激活。

这一发现的影响超越IBD本身。胆汁酸代谢异常同样见于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乃至情绪障碍等多种疾病。FMT有望成为“系统代谢疗法”中的重要一环。这并非医学探索的终点,而是“肠道重构医学”的新开端。

四、从菌群调控到代谢重塑:人类健康的新前景
本项研究的深层意义在于指明了一个方向:肠道微生物不仅是人体的共生伙伴,更是代谢系统的关键调控者。

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微生物精准调节宿主代谢,未来的治疗方案或许不再局限于化学药物,而可能是一份高度个性化的“功能菌群组合”。IBD仅仅是起点。胆汁酸代谢的研究启示我们,许多疾病的根源或许隐藏于人体与微生物群落复杂的互作网络中。在未来探讨疾病治疗时,我们或许应当首先思考:能否先修复那片承载着生命健康的微观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