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如果问你:“你肚子里的细菌和别人一样吗?”——你多半会认为,大家饮食、生活相似,肠道菌群应该也差不多吧?
其实不然。一项最新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的德国真实人体研究揭示:即便是同样肥胖、接受相同手术的人,每个人胃、小肠、腹腔以及粪便中的菌群也完全不同。
有些人的肠道菌群繁茂如“热带雨林”,有些人则贫瘠似“荒漠戈壁”。
这项开创性研究收集了51位肥胖患者体内5个不同部位的菌群样本,结果显示:微生态的组合如同指纹般独特,不仅无法“通用”,还处于持续动态变化之中。
换言之,我们的健康,“隐藏在每个人的细菌密码中”。
01 全球首次!从胃到腹膜,人体内5个点位完整采样
过去数十年,科学家研究肠道菌群几乎都依赖单一来源——粪便。这种方式虽然便捷安全,但它能否代表整个肠道?
德国萨尔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决心突破这一局限。他们招募了51位准备接受减肥手术(Roux-en-Y胃旁路术)的肥胖患者,借助手术机会,在不造成额外创伤的前提下,从5个关键部位采集样本:
胃
小肠空肠(分别于50cm与150cm两处)
腹膜(传统意义上的“无菌区域”)
粪便(术前与术后第4~5天)
最终,研究共获得172份高质量样本,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每个部位的微生物组成、丰度及多样性。
结果令人震撼:同一个人不同部位的菌群差异显著,而不同人在同一部位的菌群也完全不同。
这项“空间微生态图谱”首次在人体内完成系统采样,极大深化了我们对肠道菌群真实构成的理解。
02 菌群“千人千面”,如指纹般独一无二
研究团队选取了其中19位样本最完整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菌群图谱构建。
结论非常明确:肠道菌群,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具体而言,每位患者的胃、空肠、腹腔和粪便中的菌种类型、数量及相对丰度均不相同,即便他们年龄相仿、体重指数接近、饮食结构一致。
在个体层面,不仅粪便样本差异显著,就连传统认为“菌群稀少”的胃和空肠,也展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例如:
患者041:术前粪便菌群以普雷沃氏菌为主,术后则迅速被另一菌种CAG 1031 sp000431215取代。
患者023:胃部菌群中鲍曼不动杆菌异常丰富,而其他人的胃部则以微球菌科为主。
部分患者腹膜几乎无菌,而另一些人则检测到丰富的普雷沃氏菌和大肠杆菌。
这种高度个体化的菌群图谱,彻底颠覆了“群体共性为主”的传统微生态模型,提示未来在干预肥胖、代谢疾病乃至免疫疾病时,必须走向“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方案。
03 为何你与他人差异如此之大?背后是饮食、遗传与代谢的“微生态博弈”
为何每个人的微生态都如此不同?研究指出,其背后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
饮食习惯各异:即便同样摄入蛋白粉与沙拉,个人口味、调味习惯、实际摄入量仍有差别;
遗传背景不同:基因决定你更适合“高糖”还是“高纤维”饮食,也影响细菌在肠道的定植;
代谢状态不一:同为肥胖,有人伴随糖尿病,有人则无胰岛素抵抗;
免疫反应个体差异:有些人对某些菌群更耐受,有些人则产生排斥,形成“生态屏障”。
更重要的是,术后菌群变化进一步凸显个体差异:
有些人术后菌群多样性急剧下降,有些人则变化不大;有些人短期内肠球菌激增,有人则维持原状。
这表明:我们的肠道微生态,并非“吃相同食物,长相同菌群”,而是每个人体内一场长期的“驯化与演化”过程。
这也为“一刀切”的益生菌和肠道保健品敲响警钟——你所补充的“有益菌”,未必适合你。
04 “粪便检测”已不足够?未来微生态干预需“精准入肠”
一个极具冲击性的发现是:粪便菌群,并不能代表整个肠道的真实面貌。
研究发现,空肠150cm处的菌群与粪便较为接近,而胃、空肠50cm处以及腹膜的菌群则截然不同。
这意味着:
仅凭粪便评估整个肠道微生态?过于粗略;
若要精准干预代谢或免疫疾病?必须明确“菌群在何处”;
针对性补充营养或投放益生菌?需要“部位特异性”才有效。
这也直接推动了“空间肠道微生态”成为前沿研究方向。
可以预见,未来在医院我们或许不仅进行粪便菌群检测,还可能借助胶囊采样器、智能肠道胶囊等技术,获取胃、小肠乃至腹膜的微生态图谱,从而实现真正的:
“我的肠道,我的定制方案”。
05 每个人的肠道,都藏着一份写在细菌中的“生命指纹”
这项由德国科研团队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正逐步改变我们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认知。
每个人的微生态,并非模板复制,而是如同指纹一般独特。
即便你与他人年龄相仿、体型相近、饮食雷同,你们体内的菌群世界也可能天差地别。
这也提醒我们,肠道健康的干预与维护,不应“一概而论”,而应迈向更精细、更个性、更科学的阶段。
我们并非被肠道菌群“平均对待”的群体,而是每一个拥有专属“微生态ID”的独特个体。
从今天起,或许你可以多思考一句:我的肠道里,究竟藏着怎样的自己?
